一、针灸基本手法
1. 醒脑开窍法
石学敏教授强调“醒脑开窍”为治疗中风的核心原则。主要选取穴位包括:
- 人中穴(督脉):针刺深度约0.3-0.5寸,采用强刺激手法,以醒神开窍。
-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针刺深度约0.5-1寸,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以调心安神。
- 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针刺深度约1-1.5寸,采用补法,以滋阴养血。
2. 疏通经络法
针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选取以下穴位:
-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针刺深度约0.5-1寸,采用泻法,以疏通上肢经络。
-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针刺深度约1-1.5寸,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
-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针刺深度约0.5-1寸,采用泻法,以疏肝理气。
3. 调和气血法
针对中风后气血失调,选取以下穴位:
- 百会穴(督脉):针刺深度约0.3-0.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升阳益气。
- 气海穴(任脉):针刺深度约1-1.5寸,采用补法,以补气固本。
- 血海穴(足太阴脾经):针刺深度约1-1.5寸,采用补法,以养血活血。
二、经方及中成药推荐
1. 经方推荐
-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适用于中风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面色萎黄等。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功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适用于中风后肝阳上亢证,症见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舌红苔黄等。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2. 中成药推荐
- 脑心通胶囊:适用于中风后气虚血瘀证,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
- 安宫牛黄丸:适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内闭证,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
-
注:本内容由人工智能腾讯云智能 - LKE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己学习 已学习 已学习 已学习 已学习 已学习 已学习,神奇 已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