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1044|回复: 1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口腔溃疡经验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11

主题

0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 2024-11-15 10: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现将李士懋教授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肾阳虚损可致口腔溃疡

肾藏精,精化气生血。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即“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病理上,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发为口腔溃疡,此属虚火上炎证;真阳衰微、真水枯涸,阴不制阳,虚阳浮越,亦可发为口腔溃疡,此属真寒假热证。

另外,口腔溃疡缠绵难愈,其病机也在不断变化中。若风热内乘心脾,耗损气血津液,久必伤肾,阴阳俱虚,则成脾肾阳虚证或虚火上炎证。所以,虚火上炎证本质未必是肾阴亏虚,也可能是真阳衰微。

辨证应以脉为本

李士懋认为治疗口腔溃疡应以脉解症、以脉解舌,从而以脉定证。他认为口腔溃疡证属阳虚者,脉象多为沉、弦、数、细、减等。正气虚衰、气血无力鼓荡、充盈血脉,故见脉沉,正虚脉沉者当沉而无力。阳虚而寒象重时可见脉沉迟无力,血虚重时可见脉沉细无力,阴血虚甚、奋力自救可见脉沉细而数。“弦则为减,减则为寒”,阳虚血少,经脉失柔,拘紧挛急,故可见脉沉弦拘减无力。

正虚脉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阴不制阳,则阳亢鼓荡气血,脉流薄疾而见脉数,多细数。第二种为正气虚衰,可见脉数,或为沉细数,或为浮大数,必皆按之无力。李士懋提出脉减的概念:“脉减,乃介于脉力正常与无力之间,故曰减,减乃不足之脉,多为阳气虚馁所致。”拘为筋脉滞涩挛急之意,形容脉管拘挛绌急的状态为寒所迫。

李士懋将口腔溃疡阳虚证的脉症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脾肾阳虚证。寒凝经脉、气血衰少,无力鼓荡脉道,故可见脉沉弦拘减;寒象重者、伤阳更甚,则可见脉无力,阴寒极盛时也可见涩脉。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神疲乏力,口咽干燥甚则疼痛,口淡,食欲欠佳,寐安,畏寒喜暖,着凉易腹部不适、腹泻,大便质不成形,小便短少。

二是虚火上炎证(真寒假热证)。肾阴阳俱虚、气血亏少、虚阳浮越于上,奋力鼓搏自救,愈虚愈数,愈数愈虚,故可见脉弦细数无力,气血虚极时也可见疾脉。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难忍,唇边易发溃疡,前胸、颈、嘴、鼻有火蒸感,甚则影响及舌不能伸吐、不能食,伴口干不欲饮,晨起为甚,畏寒,四肢不温,纳可或纳差,寐安或寐差,大便可或干、小便清冷。因此,只要诊其脉为沉弦细数,或沉弦拘减,或沉微细必按之无力,再见上述几个口腔溃疡的症状,以及气短乏力、精神疲惫等全身阳气不足的表现,即可断为口腔溃疡阳虚证,应用温肾壮阳法治疗。

确立温肾壮阳法

李士懋在温肾壮阳法中,常用温阳散寒、温经通脉、温潜降火法。

●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之法为辨治虚性口腔溃疡的关键。李士懋治疗口腔溃疡阳虚证时常用四逆汤加减。足少阴肾病的病机为阳衰阴寒内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回阳救逆破其阴凝。《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以四逆汤。”说明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方中附子辛甘大热,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益火之源,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干姜辛热,走而不守,入脾胃,温中散寒,助附子温阳散寒,相须为用:甘草甘温,温中益气,调和诸药,缓姜附之峻烈,防脉爆出,且解附子之毒。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助阳、散寒疗疮之功,则肾阳复、阴寒去而疮疡自消。

李士懋还善炒炭入药。如常用艾叶炭、炮姜炭、荆芥炭等。炮姜炭能温阳散寒止血,《医林纂要·药性》曰:“黑姜,色黑则入肾经,火化则不热而止于温,苦坚肾水,辛补命火,续绝回阳。” 《冯氏锦囊·药性》曰:“姜,若至炒黑……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者,功胜十倍。” 艾叶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本草便读》载:“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艾叶炭辛、苦、温,入肝、脾、肾经,可坚固肾气、温肾止血。荆芥炭归肝、肺经,能收敛止血。肝藏血肾藏精,实火、虚火为患,必煎灼血液致口腔血败肉腐成口疮。《本草汇言》曰:“以荆芥之炒黑……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故荆芥炭可疏散风热、收敛止血,血液归肝以养肝体、益肝阴,精血同源互化,而肾阴充盛也助肾阳,虚火敛降则口疮自愈。

李士懋还常配伍桔梗、葛根等药物。桔梗能宣肺祛痰、开提肺气。《汤液本草·桔梗》载其为“入足少阴经、入手太阴脉经药”。《名医别录·桔梗》载其“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金水相生,肾阳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并可整体调控人体生命活动。桔梗开宣肺气壅滞,使气化得行,能促进肾阳的发越及卫阳的布散,阳气升腾则寒凝自散,体现了《黄帝内经》中“病在下取之上”的治疗法则。葛根能升发脾胃清阳,《本草纲目·葛根》载“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可见,葛根能鼓舞肺、脾、胃阳气的升发,后天脾胃气血旺盛则可促进肾阳的充实,因此配伍风药是李士懋治疗口腔溃疡的特色。

● 温经通脉

寒主收引凝滞易使经脉气血凝泣。李士懋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并将其应用范围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①阳虚而寒束肌表者;②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者,症见阴冷阴缩、小腹寒痛、四肢厥冷、头痛等;③纯为阳虚阴寒凝泣者。他强调“此时方义已变,附子温少阴之阳,扶正以祛邪;细辛入肾经而启肾阳,鼓舞阳气的升腾敷布,且散肾寒;麻黄因细辛之引领而入肾经散寒。此时麻黄的功用是发越阳气,鼓舞少阴的阳气升腾;另一作用是解少阴阳虚之阴凝,使里寒达表而解,亦为逆流挽舟之意。这就是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所言“麻黄发其阳故也”的体现,但麻黄、细辛用量应少。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口腔溃疡阳虚证重在振奋阳气以散寒,其意与通脉四逆用葱同。

李士懋治疗由真阳虚衰导致周身阳虚寒凝之口腔溃疡者,多用桂甘姜枣麻辛附汤加减。方中桂枝温振心阳,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发越阳气,细辛启发肾阳,鼓舞阳气之升腾敷布。麻、辛、桂、姜皆可解散寒凝,草、枣补益胃气。此方实乃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方,前者治手少阴阳虚,后者治足少阴阳虚,合用治疗阳虚饮停之水气(水肿)病,方以辛热通阳而化其饮,阳行饮散而气化令行,阳施阴布而汗出,玄府开,阴阳和而愈。因此,此方重在通调人体一身阳气。总之,温经通脉法重在鼓舞一身阳气,阳气充盛、阴寒自散则血脉通畅,形体官窍得养而疮病自愈。

典型医案

张某,女,时年50岁,2013年4月12日初诊:自去年春节后时发口疮,咽干痛,服用西药效果不佳,双下肢肿20余年,左侧重,晨起肿消,夜间加重。怕冷、着凉则腹不适且腹泻,已绝经5年。舌可,脉沉弦拘减、右无力。

诊断:(阳虚寒凝型)口疮(西医称为口腔溃疡)。
治则:温肾壮阳、散寒疗疮。
方药:桂甘姜枣麻辛附汤。
方药组成:桂枝12g,生姜7片,麻黄6g,炮附子12g(先煎),炙甘草9g,大枣5枚,细辛6g,桔梗9g,干姜7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19日二诊:患者咽干痛,前天又口疮,下肢肿如前,舌可,脉沉弦拘减。继服前方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16日三诊:有新口疮,下肢已不肿,脉同上。前方加清半夏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电告病愈。

按:本案口疮应辨为阳虚寒凝证,治当温肾壮阳、散寒疗疮,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麻黄、细辛、附子温脾肾阳气而解散寒凝,一身阳气得运则诸症皆消。二诊脉症基本同前提示病机未变,故治法方药亦不变;三诊咽干痛又有新口疮,但肿已消,知阳气未复、阴津濡润不足,浮火仍留于口咽部,加用清半夏燥湿化痰、解毒散结以巩固疗效,增强药力。李士懋指出:“虽然临床诸多医家治疗咽痛口疮多以清热化湿之品,但这并非口疮论治的全部。应坚持平脉辨证,随证选方,灵活治疗。”临床应悉心体会。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月26日第五版,作者:河北中医学院 熊志刚、王四平、李雅歌、张慧康、李柳潼,河北省中医院 张策策、 王晓伟、童煜峰】

0

主题

763

回帖

53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32
发表于 2025-5-10 16:3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学习

关于我们|手机版|版权申明|日志|打卡|AI提问|海报|红枣书友会 ( 粤ICP备16096997号 )

官网:hz.wzy.com.cn,GMT+8, 2025-7-26 09:07

红枣书友会:一个中医爱好者社群,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中医,我们倡导家庭中医

我们的理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医,都是家人的中医!小病小痛,在家搞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