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提问
- 共享声明: 提交问题生成答案后将共享到平台,其他用户可看到您的提问,开通VIP会员可关闭共享;
-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艾灸的禁忌
3 天前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灸法注意事项:
1、不可滥用灸法。三阳病证,需少灸。即使灸,亦当壮数少些,勿贪大壮猛火之灸。体胖之人,多属阳虚,可稍重灸,而体瘦之人,皮浅肉薄,多属阴亏而木火偏旺,当少灸。且灸火易扰动清阳,上炎为患,于木火偏旺之人宜戒之。
2、 灸后当戒冷饮冷食,以防艾火之力不能取效。当适当温饮,以助阴液,补灼艾伤阴之弊端。
3、 灸后阳事易旺,这是灸火生效之功,但不可因而阳动,耗损真精。当戒房事数日,以助阳气内敛。
4、 灸后要注意休息,不可劳累妄动,致阳气耗损,当静养数日。
5、 或灸后伤阴,出现失眠心烦,或者烦躁不安。当急服黄连阿胶汤一两付即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灸法注意事项:
1、不可滥用灸法。三阳病证,需少灸。即使灸,亦当壮数少些,勿贪大壮猛火之灸。体胖之人,多属阳虚,可稍重灸,而体瘦之人,皮浅肉薄,多属阴亏而木火偏旺,当少灸。且灸火易扰动清阳,上炎为患,于木火偏旺之人宜戒之。
2、 灸后当戒冷饮冷食,以防艾火之力不能取效。当适当温饮,以助阴液,补灼艾伤阴之弊端。
3、 灸后阳事易旺,这是灸火生效之功,但不可因而阳动,耗损真精。当戒房事数日,以助阳气内敛。
4、 灸后要注意休息,不可劳累妄动,致阳气耗损,当静养数日。
5、 或灸后伤阴,出现失眠心烦,或者烦躁不安。当急服黄连阿胶汤一两付即
(紫芝)小趣事
5 天前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紫芝能养心安神,补气益血。用于虚劳,头晕失眠,食欲不振,咳嗽气喘。
关于紫芝,有动人的传说,也有美丽的诗歌。
秦末,四皓先生隐居九里沟,所作《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将入,富贵之留人,不知贫贱而肆忘。”
传说芙蓉峡的中心点是神仙的种芝田、尝紫芝的地方,故名紫芝坞。明吴观有诗云“山中白云多,坞内紫芝少;紫芝不可寻,白云为谁好。”李淑又云“不见菇芝人,只闻紫芝坞。我来醉白云,枕石欹芳杜。”
关于紫芝,史书中也有记载:大历八年,庐江县紫芝生,高一丈五尺。
关于紫芝,有动人的传说,也有美丽的诗歌。
秦末,四皓先生隐居九里沟,所作《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将入,富贵之留人,不知贫贱而肆忘。”
传说芙蓉峡的中心点是神仙的种芝田、尝紫芝的地方,故名紫芝坞。明吴观有诗云“山中白云多,坞内紫芝少;紫芝不可寻,白云为谁好。”李淑又云“不见菇芝人,只闻紫芝坞。我来醉白云,枕石欹芳杜。”
关于紫芝,史书中也有记载:大历八年,庐江县紫芝生,高一丈五尺。
四种常见素食
5 天前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四种常见素食胜过肉,你需要了解一下。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素食主义,对于素食我们的认识止于清淡,不油腻,其实有些常见的素食,吃它甚至比吃肉的养生作用会更好。
❶红薯:补虚乏、益气力!
🍠红薯是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和胃易肺,但红薯也不能多吃,一种食物再好,也要控制好量,红薯也是一个道理,红薯如果吃得太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排气。
❷芋头:益脾健胃
🎈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质地柔软,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人的食用佳品。
❸萝卜:消积滞、化痰热
🎈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用以养肺润燥、促进食欲,并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
❹包菜:增强抵抗力
🎈包菜就是卷心菜,又名球甘蓝,别名圆白菜或洋白菜,中医认为,甘蓝味甘性平,入胃、肾二经。维生素C、钙的含量都很丰富,能促进人体代谢,抗衰老,增强抵抗力。
3793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素食主义,对于素食我们的认识止于清淡,不油腻,其实有些常见的素食,吃它甚至比吃肉的养生作用会更好。
❶红薯:补虚乏、益气力!
🍠红薯是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和胃易肺,但红薯也不能多吃,一种食物再好,也要控制好量,红薯也是一个道理,红薯如果吃得太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排气。
❷芋头:益脾健胃
🎈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质地柔软,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人的食用佳品。
❸萝卜:消积滞、化痰热
🎈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用以养肺润燥、促进食欲,并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
❹包菜:增强抵抗力
🎈包菜就是卷心菜,又名球甘蓝,别名圆白菜或洋白菜,中医认为,甘蓝味甘性平,入胃、肾二经。维生素C、钙的含量都很丰富,能促进人体代谢,抗衰老,增强抵抗力。
3793
怎么辨别真艾绒
7 天前 来自 6666593 发布@ 书友杂谈
辨真艾绒:老中医的经验之谈
艾绒为艾叶经反复晾晒、捶打、筛除茎秆杂质后所得的柔软纤维,是中医艾灸的核心原料。真艾绒疗效确切,假艾绒(如掺杂秸秆、纸浆、劣质艾叶或新艾冒充陈艾等)不仅无效,还可能因燃烧时释放有害物质损伤经络。辨别真艾绒需结合“望、闻、触、烧、考”五法,综合判断其品质,以下详述:
一、望:观其色,察其形
1. 颜色:陈艾为贵,色如老茶
真艾绒的颜色与艾叶年份、加工工艺直接相关。新艾绒(当年或1年生艾叶制成)色偏青绿或浅黄,夹杂少量暗绿茎秆碎屑,质地较粗;陈艾绒(3年及以上陈艾叶制成)色呈“土黄”或“金黄偏暗”,类似陈年茶叶,无鲜亮青绿(若见鲜绿色,多为新艾或未充分陈化)。需注意:陈艾绒非“越黄越好”,过度发黄可能是艾叶霉变后漂白,或掺杂黄土、纸浆,需结合气味判断。
2. 形态:纤维细腻,无硬梗杂质
真艾绒为柔软的絮状纤维,放大镜下可见细长、柔韧的艾叶纤维,无明显硬茎(艾叶主脉)、尘土、碎纸或秸秆颗粒。优质真艾绒(如“金艾绒”)筛除杂质更彻底,纤维均匀,肉眼几乎不见杂质;普通真艾绒允许少量细小叶肉碎屑,但绝无直径>1mm的硬梗或
艾绒为艾叶经反复晾晒、捶打、筛除茎秆杂质后所得的柔软纤维,是中医艾灸的核心原料。真艾绒疗效确切,假艾绒(如掺杂秸秆、纸浆、劣质艾叶或新艾冒充陈艾等)不仅无效,还可能因燃烧时释放有害物质损伤经络。辨别真艾绒需结合“望、闻、触、烧、考”五法,综合判断其品质,以下详述:
一、望:观其色,察其形
1. 颜色:陈艾为贵,色如老茶
真艾绒的颜色与艾叶年份、加工工艺直接相关。新艾绒(当年或1年生艾叶制成)色偏青绿或浅黄,夹杂少量暗绿茎秆碎屑,质地较粗;陈艾绒(3年及以上陈艾叶制成)色呈“土黄”或“金黄偏暗”,类似陈年茶叶,无鲜亮青绿(若见鲜绿色,多为新艾或未充分陈化)。需注意:陈艾绒非“越黄越好”,过度发黄可能是艾叶霉变后漂白,或掺杂黄土、纸浆,需结合气味判断。
2. 形态:纤维细腻,无硬梗杂质
真艾绒为柔软的絮状纤维,放大镜下可见细长、柔韧的艾叶纤维,无明显硬茎(艾叶主脉)、尘土、碎纸或秸秆颗粒。优质真艾绒(如“金艾绒”)筛除杂质更彻底,纤维均匀,肉眼几乎不见杂质;普通真艾绒允许少量细小叶肉碎屑,但绝无直径>1mm的硬梗或
每日一穴分享
7 天前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3772
1、包治百咳的妙法:按揉中府穴 https://hz.wzy.com.cn/t-1688-1-1.html
2、体内浊气巧排出:按揉云门穴 https://hz.wzy.com.cn/t-1689-1-1.html
3、缓解过敏性鼻炎之法:按揉天府穴 https://hz.wzy.com.cn/t-1690-1-1.html
4、克服恐惧之法:按揉侠白穴 https://hz.wzy.com.cn/t-1691-1-1.html
5、肺部保健之法:按揉尺泽穴 [url=https://hz.wzy.com.cn/t-1692-1
1、包治百咳的妙法:按揉中府穴 https://hz.wzy.com.cn/t-1688-1-1.html
2、体内浊气巧排出:按揉云门穴 https://hz.wzy.com.cn/t-1689-1-1.html
3、缓解过敏性鼻炎之法:按揉天府穴 https://hz.wzy.com.cn/t-1690-1-1.html
4、克服恐惧之法:按揉侠白穴 https://hz.wzy.com.cn/t-1691-1-1.html
5、肺部保健之法:按揉尺泽穴 [url=https://hz.wzy.com.cn/t-1692-1
关于五行
2025-9-1 09:25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五行就是组成世界的5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也是对宇宙最基础的认识。
五行在生活中很多,例如:东南西北中,酸苦甘辛咸,心肝脾肺肾,等等。
春天属于“木”,是向外散的能量。每当春风送暖,万物便会复苏,草木抽枝发芽,枝叶向四周生长扩散,正是一股生发的、向上的能量。所以,用“木”来代表春天“由内向外”的发散状态。
夏天属“火”,是向上升的能量。当万物繁茂,阳光充足、酷暑难耐时,天地之间显现的是一派鼎盛、扩张的力量。所以用火来代表炎热的夏天。
秋天属“金”,是向内收的能量。秋天树叶开始凋零,万物肃杀,气机开始收敛。自然界里,金的物质密度最高,物质能量不断向内收,对应了秋季沉降内敛、肃杀的力量。
冬天属“水”,是向下降的能量。到了冬季大地冰封,动物冬眠,万物闭藏。天地间为寒气所主,处处都是封藏、储蓄、蛰伏的能量状态。
长夏属“土”,则是稳稳守中的能量。一年中最为潮湿闷热的季节,万物开花结果,土地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它便是长夏这个特殊的季节,蕴藏着一股化育、承载的力量。
四季更替,就是地球的五行运转。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往复,天地
五行在生活中很多,例如:东南西北中,酸苦甘辛咸,心肝脾肺肾,等等。
春天属于“木”,是向外散的能量。每当春风送暖,万物便会复苏,草木抽枝发芽,枝叶向四周生长扩散,正是一股生发的、向上的能量。所以,用“木”来代表春天“由内向外”的发散状态。
夏天属“火”,是向上升的能量。当万物繁茂,阳光充足、酷暑难耐时,天地之间显现的是一派鼎盛、扩张的力量。所以用火来代表炎热的夏天。
秋天属“金”,是向内收的能量。秋天树叶开始凋零,万物肃杀,气机开始收敛。自然界里,金的物质密度最高,物质能量不断向内收,对应了秋季沉降内敛、肃杀的力量。
冬天属“水”,是向下降的能量。到了冬季大地冰封,动物冬眠,万物闭藏。天地间为寒气所主,处处都是封藏、储蓄、蛰伏的能量状态。
长夏属“土”,则是稳稳守中的能量。一年中最为潮湿闷热的季节,万物开花结果,土地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它便是长夏这个特殊的季节,蕴藏着一股化育、承载的力量。
四季更替,就是地球的五行运转。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往复,天地
小儿哮喘-辩证使用
2025-8-31 12:21 来自 Lee2020 发布@ 书友杂谈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临床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四季都可发病,但好发于春秋两季。疲劳、气候转变及吸入异常气味等均可诱发本病。积极治疗,多数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可以痊愈。
本病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
小儿哮喘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痰邪内伏,且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外因则是指各种诱发因素而言,由于痰邪久伏,所以哮喘反复发作。
伏疾的产生,来源于津液,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聚而为痰;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为清津测上泛为痰,聚液成饮。外因是诱发的因素,如感冒受冷、劳倦过度、饮食内伤、情志影响等。此外煤气、油味、花粉、灰尘等,也可诱发本病。
病理变化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机主要在肺,而缓解期则以肺脾肾虚亏为主,并通过辨证分清属哪脏虚亏。
根治哮喘,三程疗法
小儿患哮喘年久不愈复发者,多因患
本病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
小儿哮喘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痰邪内伏,且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外因则是指各种诱发因素而言,由于痰邪久伏,所以哮喘反复发作。
伏疾的产生,来源于津液,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聚而为痰;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为清津测上泛为痰,聚液成饮。外因是诱发的因素,如感冒受冷、劳倦过度、饮食内伤、情志影响等。此外煤气、油味、花粉、灰尘等,也可诱发本病。
病理变化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机主要在肺,而缓解期则以肺脾肾虚亏为主,并通过辨证分清属哪脏虚亏。
根治哮喘,三程疗法
小儿患哮喘年久不愈复发者,多因患
治疗哮喘的土方法-辩证使用
2025-8-31 12:19 来自 Lee2020 发布@ 书友杂谈
治疗哮喘的土方法
罗汉果半个,柿饼2--3个,冰糖少许。将罗汉果洗净,与柿饼一起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加冰糖少许调味,去渣。1日分3次饮用。
本方清热,去痰火,止咳喘。
川贝母、生名膏、橘红茶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雪梨6个,冬瓜条100克,冰糖150克,白矾适量。先将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取汁的一小碗,待用;将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贝母打碎,橘红研成粉,雪梨削皮捣烂调入白矾水,入冬瓜粒、冰糖、贝母、橘红粉,再倒入药汁,共盛一大碗内和匀。置于蒸锅中隔水蒸约50分钟,合成粘稠膏状即成,分次酌量食用。
本方清热,止咳,平喘,适用于热性哮喘者。
[
罗汉果半个,柿饼2--3个,冰糖少许。将罗汉果洗净,与柿饼一起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加冰糖少许调味,去渣。1日分3次饮用。
本方清热,去痰火,止咳喘。
川贝母、生名膏、橘红茶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雪梨6个,冬瓜条100克,冰糖150克,白矾适量。先将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取汁的一小碗,待用;将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贝母打碎,橘红研成粉,雪梨削皮捣烂调入白矾水,入冬瓜粒、冰糖、贝母、橘红粉,再倒入药汁,共盛一大碗内和匀。置于蒸锅中隔水蒸约50分钟,合成粘稠膏状即成,分次酌量食用。
本方清热,止咳,平喘,适用于热性哮喘者。
[
山萸肉临床应用点滴
2025-8-31 12:17 来自 Lee2020 发布@ 书友杂谈
一、糖尿病
一般多用清热生津、滋阴养液、温阳滋阴、补肾健脾等治法。对于肾消,笔者则重用山萸肉,通过观察,疗效颇佳。阎某,男,62岁。患口渴饮多、食多、尿多、消瘦2年余。每天需饮三四暖水瓶水,夜间饮水更多。如果饮水不足,则自觉口干舌燥,心烦意乱,不能入睡,有时整夜难眠,夜尿频数,近2个月来,因上述症状加重而来诊。现证口渴咽干,频多引饮,尿多频数,色混黄,多饥善食,形体消瘦,伴有头晕目眩,腰痠膝软,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时干时溏,舌质赤红,苔略黄,脉沉数无力。化验室检査:尿糖+++,空腹血糖13.3mmol/L。处方:山萸肉50克(为细末分两次冲服),猪胰100克,水煎冲服上药或代茶饮。另用生地黄30克,山药25克,黄芪20克,元参20克,花粉20克,桑螵蛸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用上方加减服20余剂,症状减轻,汤药停服。单用山萸肉粉每次口服10克,每日3次,用猪胰煎水送服。于1986年7月8日化验尿糖(-)空腹血糖为4.9mmol/L,诸症消失,体力恢复。
二、高血压病
郑某,女,46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每当劳倦后反复发作,近2年来
一般多用清热生津、滋阴养液、温阳滋阴、补肾健脾等治法。对于肾消,笔者则重用山萸肉,通过观察,疗效颇佳。阎某,男,62岁。患口渴饮多、食多、尿多、消瘦2年余。每天需饮三四暖水瓶水,夜间饮水更多。如果饮水不足,则自觉口干舌燥,心烦意乱,不能入睡,有时整夜难眠,夜尿频数,近2个月来,因上述症状加重而来诊。现证口渴咽干,频多引饮,尿多频数,色混黄,多饥善食,形体消瘦,伴有头晕目眩,腰痠膝软,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时干时溏,舌质赤红,苔略黄,脉沉数无力。化验室检査:尿糖+++,空腹血糖13.3mmol/L。处方:山萸肉50克(为细末分两次冲服),猪胰100克,水煎冲服上药或代茶饮。另用生地黄30克,山药25克,黄芪20克,元参20克,花粉20克,桑螵蛸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用上方加减服20余剂,症状减轻,汤药停服。单用山萸肉粉每次口服10克,每日3次,用猪胰煎水送服。于1986年7月8日化验尿糖(-)空腹血糖为4.9mmol/L,诸症消失,体力恢复。
二、高血压病
郑某,女,46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每当劳倦后反复发作,近2年来
艾柱倒流烟
2025-8-31 10:16 来自 6666593 发布@ 书友杂谈
艾柱倒流烟的中医解析与应用指导
一、定义与特点
艾柱倒流烟是艾灸疗法的一种特殊操作形式,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特制艾柱的燃烧,使艾烟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向下倒流”的现象,而非常规艾灸时烟往上飘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艾柱的紧实度、燃烧速度、穴位局部的温度差及空气对流原理,同时结合了中医“引气下行”“导火归元”的理论思想。
倒流烟艾柱通常由陈年艾绒压制而成,质地紧密,底部或中心常设计有微小通道或凹槽,点燃后上部热量聚集,迫使烟气因密度差而向下渗透,直接作用于施灸穴位或病灶部位,形成“热渗透+烟渗透”的双重刺激。其特点在于温热刺激更集中、艾烟渗透力更强,且操作时烟雾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部分烟气被穴位皮肤吸附或通过通道定向传导)。
二、核心作用原理
1. 温通经络,导火归元
中医认为,“火性炎上”,常规艾灸的温热与烟气易向上飘散,而倒流烟艾柱通过物理结构设计,使烟气“逆势下行”,契合“引火归元”“引气入里”的治则。对于上热下寒、虚火上浮(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伴腰膝冷痛)或阳气虚衰、气机下陷(如胃下垂、脱肛)等证,可引导浮越之火归于下焦,温煦肾阳,平衡
一、定义与特点
艾柱倒流烟是艾灸疗法的一种特殊操作形式,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特制艾柱的燃烧,使艾烟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向下倒流”的现象,而非常规艾灸时烟往上飘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艾柱的紧实度、燃烧速度、穴位局部的温度差及空气对流原理,同时结合了中医“引气下行”“导火归元”的理论思想。
倒流烟艾柱通常由陈年艾绒压制而成,质地紧密,底部或中心常设计有微小通道或凹槽,点燃后上部热量聚集,迫使烟气因密度差而向下渗透,直接作用于施灸穴位或病灶部位,形成“热渗透+烟渗透”的双重刺激。其特点在于温热刺激更集中、艾烟渗透力更强,且操作时烟雾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部分烟气被穴位皮肤吸附或通过通道定向传导)。
二、核心作用原理
1. 温通经络,导火归元
中医认为,“火性炎上”,常规艾灸的温热与烟气易向上飘散,而倒流烟艾柱通过物理结构设计,使烟气“逆势下行”,契合“引火归元”“引气入里”的治则。对于上热下寒、虚火上浮(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伴腰膝冷痛)或阳气虚衰、气机下陷(如胃下垂、脱肛)等证,可引导浮越之火归于下焦,温煦肾阳,平衡
龙眼皮龙眼子
2025-8-31 10:10 来自 6666593 发布@ 书友杂谈
龙眼皮(龙眼壳)与龙眼子(龙眼核)的中医药用分析
一、龙眼皮(龙眼壳)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果皮。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果皮,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
1. 祛风解毒:龙眼皮性温而浮,能祛风邪、清头目,可用于风邪上扰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本草再新》记载其“治心虚头晕,散邪祛风,聪耳明目”。
2. 敛疮生肌:其味甘能补,性温能通,外用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之效,可用于痈疽疮疡、臁疮(下肢慢性溃疡)、烫伤等。《纲目拾遗》言其“研末,治汤火伤,生肌止痛”。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6~10g;或研末冲服。治头晕目眩,可配伍防风、白芷、菊花等祛风之品;治耳鸣,可与磁石、菖蒲同用,共奏聪耳开窍之功。
- 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如治臁疮,可取龙眼壳煅存性,加冰片少许,香油调敷患处,促进创面愈合。
使用注意:性温,阴虚火旺者慎用;内服不宜过量,以免助热生燥。
二、龙眼子(龙眼核)
来源:为龙眼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肉
一、龙眼皮(龙眼壳)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果皮。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果皮,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
1. 祛风解毒:龙眼皮性温而浮,能祛风邪、清头目,可用于风邪上扰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本草再新》记载其“治心虚头晕,散邪祛风,聪耳明目”。
2. 敛疮生肌:其味甘能补,性温能通,外用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之效,可用于痈疽疮疡、臁疮(下肢慢性溃疡)、烫伤等。《纲目拾遗》言其“研末,治汤火伤,生肌止痛”。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6~10g;或研末冲服。治头晕目眩,可配伍防风、白芷、菊花等祛风之品;治耳鸣,可与磁石、菖蒲同用,共奏聪耳开窍之功。
- 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如治臁疮,可取龙眼壳煅存性,加冰片少许,香油调敷患处,促进创面愈合。
使用注意:性温,阴虚火旺者慎用;内服不宜过量,以免助热生燥。
二、龙眼子(龙眼核)
来源:为龙眼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肉
(黄芝)小趣事
2025-8-31 06:34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相传从前有一个龙宫中住着一位美丽的龙女,其母长年卧病在床,龙女甚为担忧,常把山上的当归、香兰采回来给龙母治病。
附近的山下岩屋里住着个年轻的采药人。一天,采药人到深山老林里采药,邂逅了龙女,两人一见钟情。采药人得知龙女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一味灵芝草做药,可是却苦寻不到。于是便答应小姐一定将灵芝找来给她。终于在一个陡崖上,采药人找到了灵芝草,可是却在采药途中被护卫灵芝草的毒蛇咬伤了。他滚下了陡崖,昏死了过去。龙女按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却不见采药人,知道出了事,于是便沿着他留下的脚印找到了他。采药人只有一口气了,可手里还紧紧拿着那棵灵芝草。龙女感动得热泪盈盈,把他背到山下,放在岩屋里休息。她拿了灵芝草赶忙回到龙宫。
灵芝草治好了龙母的病,龙母非常感激,要重谢采药人。采药人不要任何财宝,只要娶龙女,龙王哪里肯把女儿嫁给采药人?就把女儿打入了冷宫,不准他们再相见。
后来,那个采药人也因苦苦思念龙女,化做一座山峰。
附近的山下岩屋里住着个年轻的采药人。一天,采药人到深山老林里采药,邂逅了龙女,两人一见钟情。采药人得知龙女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一味灵芝草做药,可是却苦寻不到。于是便答应小姐一定将灵芝找来给她。终于在一个陡崖上,采药人找到了灵芝草,可是却在采药途中被护卫灵芝草的毒蛇咬伤了。他滚下了陡崖,昏死了过去。龙女按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却不见采药人,知道出了事,于是便沿着他留下的脚印找到了他。采药人只有一口气了,可手里还紧紧拿着那棵灵芝草。龙女感动得热泪盈盈,把他背到山下,放在岩屋里休息。她拿了灵芝草赶忙回到龙宫。
灵芝草治好了龙母的病,龙母非常感激,要重谢采药人。采药人不要任何财宝,只要娶龙女,龙王哪里肯把女儿嫁给采药人?就把女儿打入了冷宫,不准他们再相见。
后来,那个采药人也因苦苦思念龙女,化做一座山峰。
艾烟倒流
2025-8-30 10:24 来自 6666593 发布@ 书友杂谈
艾烟倒流的中医解析与调护方案
一、概念释义
“艾烟倒流”是艾灸操作中常见的现象,指艾绒燃烧产生的烟雾未按正常方向(向上或向施灸部位周围扩散)飘散,反而反向流动(如向施术者或患者面部、呼吸道反流),导致呛咳、眼部不适或影响施灸视野。从中医“气行则烟顺,气滞则烟逆”的理论视角,艾烟流动与环境气场、人体气机及操作技法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烟气运行不畅”的外在表现,需结合操作规范与中医辨证思维综合调护。
二、常见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气场郁滞,烟气难散
1. 通风不良:艾灸环境密闭、空气对流差,烟气无法及时排出,易在局部形成“气滞区”,导致烟雾回旋反流。
2. 温差失衡:室温过低或局部存在冷源(如空调直吹、门窗缝隙漏风),冷空气下沉与热烟气相遇,形成对流紊乱,烟气受冷阻而逆飘。
3. 空间狭窄:施灸部位周围障碍物过多(如衣物堆积、床幔遮挡),烟气流动路径受阻,被迫反向寻隙扩散。
(二)操作因素:技法失当,烟气逆行
1. 艾炷/艾条位置不当:
- 艾条与皮肤夹角过小(<45°),燃烧端距离皮肤过近,热力集中导致局部空气受热膨胀,烟
一、概念释义
“艾烟倒流”是艾灸操作中常见的现象,指艾绒燃烧产生的烟雾未按正常方向(向上或向施灸部位周围扩散)飘散,反而反向流动(如向施术者或患者面部、呼吸道反流),导致呛咳、眼部不适或影响施灸视野。从中医“气行则烟顺,气滞则烟逆”的理论视角,艾烟流动与环境气场、人体气机及操作技法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烟气运行不畅”的外在表现,需结合操作规范与中医辨证思维综合调护。
二、常见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气场郁滞,烟气难散
1. 通风不良:艾灸环境密闭、空气对流差,烟气无法及时排出,易在局部形成“气滞区”,导致烟雾回旋反流。
2. 温差失衡:室温过低或局部存在冷源(如空调直吹、门窗缝隙漏风),冷空气下沉与热烟气相遇,形成对流紊乱,烟气受冷阻而逆飘。
3. 空间狭窄:施灸部位周围障碍物过多(如衣物堆积、床幔遮挡),烟气流动路径受阻,被迫反向寻隙扩散。
(二)操作因素:技法失当,烟气逆行
1. 艾炷/艾条位置不当:
- 艾条与皮肤夹角过小(<45°),燃烧端距离皮肤过近,热力集中导致局部空气受热膨胀,烟
关于艾灸
2025-8-28 22:25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直接灸,悬灸,艾灸器温和灸,隔物灸。这几种艾灸的方法原理相同,都是用点燃的艾绒熏灸人体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
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有时会产生化脓甚至结痂,古代称为“瘢痕灸”。“若要身体安,三里长不干”说的就是瘢痕灸的作用。通常都要灸到化脓才说明是病邪排出了体外。这种方法由于现代人很难接受,所以应用的不多了,大多用温和灸代替了。
悬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条。艾条也是用艾绒卷起来的,成圆柱的长条状。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红晕为度。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艾灸器又叫温灸器,也是一种温灸疗法。艾灸器是现代人通过对艾灸的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研发的更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艾灸器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更节省耗材,更加温
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有时会产生化脓甚至结痂,古代称为“瘢痕灸”。“若要身体安,三里长不干”说的就是瘢痕灸的作用。通常都要灸到化脓才说明是病邪排出了体外。这种方法由于现代人很难接受,所以应用的不多了,大多用温和灸代替了。
悬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条。艾条也是用艾绒卷起来的,成圆柱的长条状。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红晕为度。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艾灸器又叫温灸器,也是一种温灸疗法。艾灸器是现代人通过对艾灸的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研发的更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艾灸器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更节省耗材,更加温
(白芝)小趣事
2025-8-28 16:31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本帖最后由 小七 于 2025-8-29 06:15 编辑
在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盗仙草”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传说故事的主人公白素贞是苦修千年得以人形的白蛇。与其妹青蛇邂逅书生许仙于断桥,萌生恋情,青蛇从中传情达意,白蛇与许仙终成眷属。适逢端午节,白素贞不慎喝下克制蛇虫的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恐惧至极,猝死。为了救活相公,白蛇与青蛇大战护山仙童以求仙草。许仙服用千年灵芝后得以生还。
白芝又名玉芝。味辛,性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安魄。《抱朴子》中描述白芝如“截肪”,这种真菌菌肉质白,如马蹄状,大者可数斤,生于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上。
在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盗仙草”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传说故事的主人公白素贞是苦修千年得以人形的白蛇。与其妹青蛇邂逅书生许仙于断桥,萌生恋情,青蛇从中传情达意,白蛇与许仙终成眷属。适逢端午节,白素贞不慎喝下克制蛇虫的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恐惧至极,猝死。为了救活相公,白蛇与青蛇大战护山仙童以求仙草。许仙服用千年灵芝后得以生还。
白芝又名玉芝。味辛,性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安魄。《抱朴子》中描述白芝如“截肪”,这种真菌菌肉质白,如马蹄状,大者可数斤,生于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上。
24灸
2025-8-26 16:29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一灸关元元气生,
二灸命门火自生,
三灸足三里胃安,
四灸神阙固根本,
五灸大椎阳气升,
六灸中脘化食积,
七灸风池解头痛,
八灸肩髃通肩凝,
九灸曲池散风热,
十灸环跳利腰腿,
十一灸阳陵泉舒筋,
十二灸三阴交滋阴,
十三灸涌泉补肾,
十四灸太溪润水脏,
十五灸血海活血,
十六灸合谷止痛,
十七灸内关安神,
十八灸外关驱寒,
十九灸风门防外邪,
二十灸肺俞止咳喘,
二十一灸心俞养心,
二十二灸肝俞解郁,
二十三灸脾俞强运化,
二十四灸肾俞藏精元。
3730
二灸命门火自生,
三灸足三里胃安,
四灸神阙固根本,
五灸大椎阳气升,
六灸中脘化食积,
七灸风池解头痛,
八灸肩髃通肩凝,
九灸曲池散风热,
十灸环跳利腰腿,
十一灸阳陵泉舒筋,
十二灸三阴交滋阴,
十三灸涌泉补肾,
十四灸太溪润水脏,
十五灸血海活血,
十六灸合谷止痛,
十七灸内关安神,
十八灸外关驱寒,
十九灸风门防外邪,
二十灸肺俞止咳喘,
二十一灸心俞养心,
二十二灸肝俞解郁,
二十三灸脾俞强运化,
二十四灸肾俞藏精元。
3730
耳尖放血:清热泄火,开窍醒神
2025-8-26 09:03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中医老话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意思是耳朵就像一个密密麻麻的“经络枢纽站”,十二经脉的气血都会在这里交汇。而藏在耳廓最高点的耳尖穴,更是这个枢纽站里的清热高手。
作为经外奇穴,它自带清热泻火、开窍醒神的“天赋技能”,由此衍生的耳尖刺血疗法,从《灵枢》记载的古代急症救治,到如今办公室人群的亚健康调理,千年过去依然鲜活,称得上是中医外治里的“常青树”。
为何耳尖穴能有这么大的清热能力?从中医理论来看,耳尖对应的是肝经循行的区域。肝就像身体里的“疏导员”,负责调节气血流通,要是长期熬夜、情绪憋闷,肝气就容易像堵住的河道一样瘀滞,时间久了会憋出火。这团火往上蹿,头面部和皮肤就成了“重灾区”:眼皮上冒出麦粒肿,肿得像含了颗小石子;脸颊额头反复长痘痘,红肿还带着脓头;湿疹在胳膊上连片发红,痒得忍不住抓;甚至血压突然升高时的头晕头胀,或是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烦躁,多半都和这股肝火有很大关系。
耳尖刺血就像给这团火开了个排气口,让热邪随着血液排出,气血通畅了,不适自然能快速缓解。
耳尖放血,只是中医刺血疗法的冰山一角。刺血疗法的核心是辨证选穴、因势利导。比如风热感冒嗓子痛,就
作为经外奇穴,它自带清热泻火、开窍醒神的“天赋技能”,由此衍生的耳尖刺血疗法,从《灵枢》记载的古代急症救治,到如今办公室人群的亚健康调理,千年过去依然鲜活,称得上是中医外治里的“常青树”。
为何耳尖穴能有这么大的清热能力?从中医理论来看,耳尖对应的是肝经循行的区域。肝就像身体里的“疏导员”,负责调节气血流通,要是长期熬夜、情绪憋闷,肝气就容易像堵住的河道一样瘀滞,时间久了会憋出火。这团火往上蹿,头面部和皮肤就成了“重灾区”:眼皮上冒出麦粒肿,肿得像含了颗小石子;脸颊额头反复长痘痘,红肿还带着脓头;湿疹在胳膊上连片发红,痒得忍不住抓;甚至血压突然升高时的头晕头胀,或是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烦躁,多半都和这股肝火有很大关系。
耳尖刺血就像给这团火开了个排气口,让热邪随着血液排出,气血通畅了,不适自然能快速缓解。
耳尖放血,只是中医刺血疗法的冰山一角。刺血疗法的核心是辨证选穴、因势利导。比如风热感冒嗓子痛,就
祝由十三
2025-8-24 18:14 来自 亮3723 发布@ 书友杂谈
3720
“祝由”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的一部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医学曾有“十三科”之分,祝由科为其中之一,主要通过符咒、祷告等形式结合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症状。从现代医学视角来看,祝由术的核心价值可能在于其包含的心理暗示、情绪调节等辅助治疗作用,但需明确的是,它并非科学意义上的医学疗法,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治疗。
一、祝由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祝由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巫术文化,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的背景下,人们认为疾病可能由“鬼神作祟”“邪气入侵”等原因引起,祝由师通过符咒、咒语、祭祀等仪式,试图沟通天地、驱邪消灾,以达到缓解患者心理恐惧、稳定情绪的目的。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部分医家对祝由术进行了理性化阐释,如将“祝由”理解为“祝说病由”,即通过语言疏导让患者了解病情(如《灵枢·贼风》提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强调“心主神明”,认为情绪调和对疾病康复有重要作用。
二、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理性看待
1. 心理暗示与情绪调
“祝由”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的一部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医学曾有“十三科”之分,祝由科为其中之一,主要通过符咒、祷告等形式结合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症状。从现代医学视角来看,祝由术的核心价值可能在于其包含的心理暗示、情绪调节等辅助治疗作用,但需明确的是,它并非科学意义上的医学疗法,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治疗。
一、祝由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祝由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巫术文化,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的背景下,人们认为疾病可能由“鬼神作祟”“邪气入侵”等原因引起,祝由师通过符咒、咒语、祭祀等仪式,试图沟通天地、驱邪消灾,以达到缓解患者心理恐惧、稳定情绪的目的。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部分医家对祝由术进行了理性化阐释,如将“祝由”理解为“祝说病由”,即通过语言疏导让患者了解病情(如《灵枢·贼风》提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强调“心主神明”,认为情绪调和对疾病康复有重要作用。
二、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理性看待
1. 心理暗示与情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