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
2025-07-20 23:07 来自 何英君 发布@ 书友杂谈
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耳石症属现代医学病名,以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体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为主要表现,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眩”“掉眩”范畴。中医对其认识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为后世奠定理论基础。临床需结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综合干预,同时注重生活调护以预防复发。
一、病因病机:本虚标实,风痰瘀虚为患
中医认为,耳石症的核心病机为“脑窍失养”与“邪扰清窍”并存,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涉及风、痰、瘀、虚。
1. 肝阳上亢,风阳内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症见眩晕与体位变化相关,伴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2.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
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素体脾虚,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
耳石症属现代医学病名,以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体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为主要表现,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眩”“掉眩”范畴。中医对其认识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为后世奠定理论基础。临床需结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综合干预,同时注重生活调护以预防复发。
一、病因病机:本虚标实,风痰瘀虚为患
中医认为,耳石症的核心病机为“脑窍失养”与“邪扰清窍”并存,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涉及风、痰、瘀、虚。
1. 肝阳上亢,风阳内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症见眩晕与体位变化相关,伴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2.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
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素体脾虚,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
硬性脂膜炎
2025-07-17 07:20 来自 叶俊模 发布@ 书友杂谈
硬性脂膜炎(中医辨证论治思路)
一、病名归属与中医认识
硬性脂膜炎属西医脂膜炎范畴,以皮下脂肪层慢性炎症、纤维化、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皮下硬性结节或斑块,伴疼痛、压痛,甚者影响肢体活动。根据其“皮下结块、质硬不移、疼痛拒按”的核心症状,中医多归属于“痰核”“瘀血流注”“痹证”“皮痹”等范畴。如《外科正宗》载“痰核者,痰结皮下,形如梅李,皮色不变,坚硬不痛”,与本病结节特征相似;《医宗金鉴》“流注……其毒发于肌肉筋骨之间,游走不定,随在可生”,亦与部分患者结节多发、游走特点相合。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皮下脂膜,与脾、肝、肺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痰瘀互结、脉络阻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1. 外感寒湿,凝滞脉络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黏滞,阻遏气机。若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或冒雨涉水,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凝滞皮下脂膜,致气血运行不畅,“血得寒则凝,气得寒则滞”,寒湿与气血搏结,化为痰瘀,阻滞脉络,发为结节、硬块。
2. 湿热蕴结,痰瘀内生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脾,致脾失健运
一、病名归属与中医认识
硬性脂膜炎属西医脂膜炎范畴,以皮下脂肪层慢性炎症、纤维化、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皮下硬性结节或斑块,伴疼痛、压痛,甚者影响肢体活动。根据其“皮下结块、质硬不移、疼痛拒按”的核心症状,中医多归属于“痰核”“瘀血流注”“痹证”“皮痹”等范畴。如《外科正宗》载“痰核者,痰结皮下,形如梅李,皮色不变,坚硬不痛”,与本病结节特征相似;《医宗金鉴》“流注……其毒发于肌肉筋骨之间,游走不定,随在可生”,亦与部分患者结节多发、游走特点相合。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皮下脂膜,与脾、肝、肺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痰瘀互结、脉络阻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1. 外感寒湿,凝滞脉络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黏滞,阻遏气机。若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或冒雨涉水,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凝滞皮下脂膜,致气血运行不畅,“血得寒则凝,气得寒则滞”,寒湿与气血搏结,化为痰瘀,阻滞脉络,发为结节、硬块。
2. 湿热蕴结,痰瘀内生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脾,致脾失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