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按摩
2025-8-2 15:54 来自 慧敏7671 发布@ 书友杂谈
面部按摩的中医理论与实践探析
一、面部按摩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面部是“诸阳之会”“气血之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如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同时,面部与脏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开窍于目”“肾藏精,精能化血濡养肌肤”。故面部的色泽、形态变化,实为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面部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经络穴位,可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平衡脏腑,达到“由外调内,以内养外”的目的。
二、面部按摩的中医作用机理
1. 行气活血,濡养肌肤
气血是肌肤濡养的根本。《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气血亏虚或运行不畅,面部失于濡养,可见面色萎黄、皱纹丛生、肌肤干燥。按摩通过推、按、揉等手法,可促进面部气血运行,使局部络脉通畅,血行加速,津液输布如常,肌肤得以充养,从而面色红润、弹性增加。
2. 疏通经络,调和脏腑
面部穴位是经络气血输
一、面部按摩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面部是“诸阳之会”“气血之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如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同时,面部与脏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开窍于目”“肾藏精,精能化血濡养肌肤”。故面部的色泽、形态变化,实为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面部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经络穴位,可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平衡脏腑,达到“由外调内,以内养外”的目的。
二、面部按摩的中医作用机理
1. 行气活血,濡养肌肤
气血是肌肤濡养的根本。《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气血亏虚或运行不畅,面部失于濡养,可见面色萎黄、皱纹丛生、肌肤干燥。按摩通过推、按、揉等手法,可促进面部气血运行,使局部络脉通畅,血行加速,津液输布如常,肌肤得以充养,从而面色红润、弹性增加。
2. 疏通经络,调和脏腑
面部穴位是经络气血输
血瘀在女性身上的表症
2025-8-1 09:13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一般长斑的人大多都是女人,而女人之所以容易长斑,与女性体质密切相关——女性属阴多体寒、女人性格内向多气滞、女人不常运动阳气不易升发。
而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血淤、毒淤。
血瘀的主要表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胸痛、胸闷、心悸;肢体发凉、麻木、疼痛;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
体征上表现为:
1、面色发黑、没有光泽
2、口唇、舌头颜色紫暗
3、皮肤干枯、粗糙、脱屑、瘙痒
4、体内有肿块
5、疼痛且长期不能缓解
血瘀在脸为斑
中医认为,多数色斑为痰、淤、湿、毒等邪气以及血液在表皮淤积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黄褐斑。黄褐斑也叫肝斑,主要为鼻梁两侧、两颊或前额淡黄色到深褐色的成片色斑。
中医则将黄褐斑分为脾虚、气滞、血淤、寒凝等多种类型。
其中,血淤又是最最常见,女性多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多血块等,因此也有“无淤不成斑”之说。
血瘀在身为病
寒则凝,凝则淤,淤则堵。
《普济方》: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为之调血。
说的是,人的一身离不开气血,如果病了很长时间却治不好的话,就必须为他活血化瘀了。
所以,化淤是治防治妇科病的根本!
而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血淤、毒淤。
血瘀的主要表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胸痛、胸闷、心悸;肢体发凉、麻木、疼痛;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
体征上表现为:
1、面色发黑、没有光泽
2、口唇、舌头颜色紫暗
3、皮肤干枯、粗糙、脱屑、瘙痒
4、体内有肿块
5、疼痛且长期不能缓解
血瘀在脸为斑
中医认为,多数色斑为痰、淤、湿、毒等邪气以及血液在表皮淤积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黄褐斑。黄褐斑也叫肝斑,主要为鼻梁两侧、两颊或前额淡黄色到深褐色的成片色斑。
中医则将黄褐斑分为脾虚、气滞、血淤、寒凝等多种类型。
其中,血淤又是最最常见,女性多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多血块等,因此也有“无淤不成斑”之说。
血瘀在身为病
寒则凝,凝则淤,淤则堵。
《普济方》: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为之调血。
说的是,人的一身离不开气血,如果病了很长时间却治不好的话,就必须为他活血化瘀了。
所以,化淤是治防治妇科病的根本!
头晕
2025-7-31 16:43 来自 飞天4413 发布@ 书友杂谈
头晕(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患者自觉头部昏沉、头重如裹、或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中医古籍中多归为“眩晕”范畴(《内经》称“眩冒”“头眩”,《金匮要略》始立“眩悸”专篇)。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需结合病因、兼症、舌脉辨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
一、病因病机:总属“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
中医认为,头晕的发生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以内伤为多。
1. 外感致晕:多为“邪扰清窍”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循经上扰头部:
- 风寒侵袭:寒邪凝滞,阻遏太阳经气,清阳不升,脑窍失温(如外感风寒后头晕,伴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
- 风湿上蒙:湿邪黏滞,风邪善行数变,风湿相搏,上蒙清窍,清阳不展(如头晕头重如裹,伴肢体困重、胸闷纳呆)。
2. 内伤致晕:核心为“脏腑失调,脑失所养”
(1)肝阳上亢:木旺生风,上扰清窍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如长期焦虑、恼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肾阴亏虚(如久病、年老),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升而无制,上扰脑窍,发为头晕(《
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患者自觉头部昏沉、头重如裹、或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中医古籍中多归为“眩晕”范畴(《内经》称“眩冒”“头眩”,《金匮要略》始立“眩悸”专篇)。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需结合病因、兼症、舌脉辨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
一、病因病机:总属“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
中医认为,头晕的发生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以内伤为多。
1. 外感致晕:多为“邪扰清窍”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循经上扰头部:
- 风寒侵袭:寒邪凝滞,阻遏太阳经气,清阳不升,脑窍失温(如外感风寒后头晕,伴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
- 风湿上蒙:湿邪黏滞,风邪善行数变,风湿相搏,上蒙清窍,清阳不展(如头晕头重如裹,伴肢体困重、胸闷纳呆)。
2. 内伤致晕:核心为“脏腑失调,脑失所养”
(1)肝阳上亢:木旺生风,上扰清窍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如长期焦虑、恼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肾阴亏虚(如久病、年老),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升而无制,上扰脑窍,发为头晕(《
(牛膝)小趣事
2025-7-31 14:57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相传从前有一位郎中,采药行医多年,却无妻无子。于是便收了四个徒弟,一边行医,一边授徒,几个徒弟也很刻苦学习。郎中老了,想为自己找个继承人。要做一名有声望的医师,精湛的医术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但徒弟们的思想品德如何,郎中心里还没个底。于是便对几个徒弟进行一番试探。
一天,郎中把四个徒弟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又差,以后看来再也不能采药行医了。你们几个跟了我好几年,也都学会了一般的采药、制药,以及看病的医术,现在你们各自谋生去吧!”几个徒弟听后都低下了头。
大徒弟认为师傅一生行医应该积攒了大笔钱财。于是便把师傅接到自己家里住。可是没过多久,大徒弟便发现师傅根本不名一文,就由开始时的嘘寒问暖变成了冷言冷语。郎中于是搬到了二徒弟家,谁知二徒弟也和大徒弟一样,发现师傅没钱时也冷下脸来。无奈,师傅只得搬到三徒弟那里。岂知三徒弟更是个十足的财迷,当他知道师傅只不过是个穷郎中时,便立刻将其扫地出门了。
郎中伤心不已,无奈带着行李流落街头。小徒弟得知后,连忙把师傅请到自己家里。小徒弟对师傳关怀备至,对其如同亲生父母一般。后来郎中病了,小徒
一天,郎中把四个徒弟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又差,以后看来再也不能采药行医了。你们几个跟了我好几年,也都学会了一般的采药、制药,以及看病的医术,现在你们各自谋生去吧!”几个徒弟听后都低下了头。
大徒弟认为师傅一生行医应该积攒了大笔钱财。于是便把师傅接到自己家里住。可是没过多久,大徒弟便发现师傅根本不名一文,就由开始时的嘘寒问暖变成了冷言冷语。郎中于是搬到了二徒弟家,谁知二徒弟也和大徒弟一样,发现师傅没钱时也冷下脸来。无奈,师傅只得搬到三徒弟那里。岂知三徒弟更是个十足的财迷,当他知道师傅只不过是个穷郎中时,便立刻将其扫地出门了。
郎中伤心不已,无奈带着行李流落街头。小徒弟得知后,连忙把师傅请到自己家里。小徒弟对师傳关怀备至,对其如同亲生父母一般。后来郎中病了,小徒
中伏第二天
2025-7-31 09:47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中伏 第二天
晒后背 = 补阳气,这样晒不晒伤
中伏太阳是 “补药”,晒背对身体好!
✅方法:早 7-8 点,晒后背 10 分钟(穿薄衣)
搭配:晒时闭眼,双手叉腰扩胸,升阳气
⚠ 别晒脸!戴帽子保护头部。
3470
晒后背 = 补阳气,这样晒不晒伤
中伏太阳是 “补药”,晒背对身体好!
✅方法:早 7-8 点,晒后背 10 分钟(穿薄衣)
搭配:晒时闭眼,双手叉腰扩胸,升阳气
⚠ 别晒脸!戴帽子保护头部。
3470
中伏始,冬病治
2025-7-30 09:20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中伏第一天,湿热最 “磨人”!
今日重点:喝「赤小豆茯苓茶」(各 15g 煮 10 分钟),上午 9 点喝效果最好
小动作:按足三里(外膝👁下 3 寸,胫骨旁开1拇指宽度,按压有酸胀感)1 分钟,健脾防困。
防蚊:窗台挂艾草包,没有蚊香那么呛人
艾灸穴位:中伏是冬病夏治黄金期,贴三伏贴、艾灸足三里可调理慢性咳喘。
今日重点:喝「赤小豆茯苓茶」(各 15g 煮 10 分钟),上午 9 点喝效果最好
小动作:按足三里(外膝👁下 3 寸,胫骨旁开1拇指宽度,按压有酸胀感)1 分钟,健脾防困。
防蚊:窗台挂艾草包,没有蚊香那么呛人
艾灸穴位:中伏是冬病夏治黄金期,贴三伏贴、艾灸足三里可调理慢性咳喘。
查找穴位
2025-7-29 22:54 来自 静待花开4998 发布@ 书友杂谈
论穴位定位之法:中医腧穴精准取穴要义
穴位,古称“腧穴”,乃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的核心作用点。《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穴位定位的精准与否,直接关系疗效,故需以“法”为纲,结合人体生理标志与度量标准,方可无误。以下从定位原则、核心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方面,详述穴位查找之要。
一、穴位定位基本原则
中医取穴首重“辨证定位”,需结合经络走行、体表标志及患者个体差异,遵循“骨度为据、标志为凭、比量为辅、动态为验”的原则。即:以人体骨骼长度为基本度量标准(骨度分寸法),以体表固定或活动标志为直接参照(体表标志法),以患者手指长度为辅助比量工具(手指比量法),并通过肢体动态变化验证穴位位置(动态标志法),四者结合,互为补充。
二、核心定位方法详解
(一)骨度分寸法:经络度量之“标尺”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人体骨骼生理弯曲及关节间距为基准,将全身各部规定为一定长度(“寸”),作为取穴度量标准。此法源于《灵枢·骨度》,历经千年实践修订,现为中医取穴的主要依据,具
穴位,古称“腧穴”,乃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的核心作用点。《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穴位定位的精准与否,直接关系疗效,故需以“法”为纲,结合人体生理标志与度量标准,方可无误。以下从定位原则、核心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方面,详述穴位查找之要。
一、穴位定位基本原则
中医取穴首重“辨证定位”,需结合经络走行、体表标志及患者个体差异,遵循“骨度为据、标志为凭、比量为辅、动态为验”的原则。即:以人体骨骼长度为基本度量标准(骨度分寸法),以体表固定或活动标志为直接参照(体表标志法),以患者手指长度为辅助比量工具(手指比量法),并通过肢体动态变化验证穴位位置(动态标志法),四者结合,互为补充。
二、核心定位方法详解
(一)骨度分寸法:经络度量之“标尺”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人体骨骼生理弯曲及关节间距为基准,将全身各部规定为一定长度(“寸”),作为取穴度量标准。此法源于《灵枢·骨度》,历经千年实践修订,现为中医取穴的主要依据,具
(菟丝子)小趣事
2025-7-29 21:31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相传从前有一个养兔成癖的财主,专门雇用了一个长工给他养兔子,并且规定:如果死掉一只兔子,就要扣工钱。有一天,养兔的长工不小心将一只兔子的腰部打成重伤,害怕财主看到,便将受伤的兔子悄悄藏到了黄豆地里。奇怪的是,过了两天,他发现这只受伤的兔子并没有死,而且腰伤好像还慢慢好了。他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吩咐他定要将此事探个究竟。长工便按照父亲的吩咐,又将一只受伤的兔子放进了黄豆地里。他跟随伤兔仔细观察,发现受伤的兔子很喜欢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不久,伤兔竟又一次渐渐痊愈了。于是,长工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子俩并由此断定黄丝藤可以治疗腰伤。
长工于是便用这种黄丝藤给受伤的穷苦人医治,果然治好了许多人的腰伤。因为黄丝藤首先治好的是兔子,其形状又如细丝,于是便将它取名为“兔丝子”。又由于“兔丝子”是味草药,后人便在“兔”字头上加上草字头,也就成了“菟丝子”,沿用至今。
长工于是便用这种黄丝藤给受伤的穷苦人医治,果然治好了许多人的腰伤。因为黄丝藤首先治好的是兔子,其形状又如细丝,于是便将它取名为“兔丝子”。又由于“兔丝子”是味草药,后人便在“兔”字头上加上草字头,也就成了“菟丝子”,沿用至今。
医方一盘珠
2025-7-29 15:35 来自 医者仁心2933 发布@ 书友杂谈
《医方一盘珠》探析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医方一盘珠》为清代医学家洪金鼎所撰。洪氏字玉友,号东川,具体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清乾隆年间(18世纪),生平事迹散见于地方志及医籍序跋,据传其出身儒医世家,自幼习医,后悬壶乡里,临证经验丰富。有感于当时医籍或浩如烟海难窥门径,或立论玄奥不切实用,遂“荟萃古今良方,参以己验”(《医方一盘珠·自序》),编撰此书,旨在为医者提供一部“辨证有法,选方有据,用之辄效”的实用方书。
二、内容概要与结构
全书凡十卷(一说初集六卷、二集四卷,总十卷),约15万字,以“辨证为纲,方剂为目”为编撰原则,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兼及脉诊、药性等基础理论。其结构如下:
- 卷一至卷二:总论。首论“四诊心法”,强调脉诊(浮、沉、迟、数等28脉主病)与舌诊(舌质、舌苔辨证)的临床意义,提出“脉证合参,方为确据”;次论“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总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阐明“辨证不明,则方无所适从”的核心思想;末附“药性总赋”,简述常用药物性味归经与功效,为方剂配伍奠定基础。
- 卷三至卷七:内科杂病。按“外感—内伤”分类,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医方一盘珠》为清代医学家洪金鼎所撰。洪氏字玉友,号东川,具体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清乾隆年间(18世纪),生平事迹散见于地方志及医籍序跋,据传其出身儒医世家,自幼习医,后悬壶乡里,临证经验丰富。有感于当时医籍或浩如烟海难窥门径,或立论玄奥不切实用,遂“荟萃古今良方,参以己验”(《医方一盘珠·自序》),编撰此书,旨在为医者提供一部“辨证有法,选方有据,用之辄效”的实用方书。
二、内容概要与结构
全书凡十卷(一说初集六卷、二集四卷,总十卷),约15万字,以“辨证为纲,方剂为目”为编撰原则,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兼及脉诊、药性等基础理论。其结构如下:
- 卷一至卷二:总论。首论“四诊心法”,强调脉诊(浮、沉、迟、数等28脉主病)与舌诊(舌质、舌苔辨证)的临床意义,提出“脉证合参,方为确据”;次论“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总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阐明“辨证不明,则方无所适从”的核心思想;末附“药性总赋”,简述常用药物性味归经与功效,为方剂配伍奠定基础。
- 卷三至卷七:内科杂病。按“外感—内伤”分类,
怎么操作盆骨修复快
2025-7-29 12:51 来自 简爱格妮斯盈盈 发布@ 书友杂谈
在中医理论中,骨盆修复需结合“筋骨并重、气血同调”的原则,注重整体调理而非单纯追求速度。骨盆结构的稳定依赖于气血濡养、肝肾充盛及经络通畅,常见于产后、外伤或劳损导致骨盆失稳,多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经络阻滞相关。以下从中医辨证角度提供专业分析与调理建议,需根据个体差异辨证施治,切忌盲目追求“快速修复”而忽视身体机能的自然恢复规律。
一、中医对骨盆失稳的病因病机认识
1. 气血亏虚,筋骨失养
女性产后气血耗伤,或外伤后气血瘀滞,导致“气不行则血不畅,血不荣则筋失养”,骨盆周围肌肉、韧带(中医称“筋”)松弛无力,难以维系骨骼正常位置。
2. 肝肾不足,骨失所主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脆弱,如产后肾精亏损、更年期肝肾衰退,易致骨盆关节(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稳定性下降。
3. 外感寒湿,经络阻滞
产后或劳损后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侵袭腰骶部,寒性收引、湿性黏滞,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加重疼痛与活动不利。
二、中医调理原则
以“补气血、益肝肾、通经络、强筋骨”为核心,结合外治法疏通局部气血,内治法调补脏腑功能,辅以功能锻炼,促进骨
一、中医对骨盆失稳的病因病机认识
1. 气血亏虚,筋骨失养
女性产后气血耗伤,或外伤后气血瘀滞,导致“气不行则血不畅,血不荣则筋失养”,骨盆周围肌肉、韧带(中医称“筋”)松弛无力,难以维系骨骼正常位置。
2. 肝肾不足,骨失所主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脆弱,如产后肾精亏损、更年期肝肾衰退,易致骨盆关节(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稳定性下降。
3. 外感寒湿,经络阻滞
产后或劳损后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侵袭腰骶部,寒性收引、湿性黏滞,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加重疼痛与活动不利。
二、中医调理原则
以“补气血、益肝肾、通经络、强筋骨”为核心,结合外治法疏通局部气血,内治法调补脏腑功能,辅以功能锻炼,促进骨
初伏收官
2025-7-29 10:28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初伏收官!1 件事为中伏 “蓄力”
今天是初伏最后一天,做好这件事,中伏更轻松:
✨ 喝碗 “三豆汤”:红豆 + 绿豆 + 黑豆各 30g,煮 1 小时,放温喝
👉 功效:红豆补心,绿豆清热,黑豆补肾,给身体 “调个频”,衔接中伏不费力
💪 初伏坚持下来的你超棒!明天中伏,我们继续加油~
3439
今天是初伏最后一天,做好这件事,中伏更轻松:
✨ 喝碗 “三豆汤”:红豆 + 绿豆 + 黑豆各 30g,煮 1 小时,放温喝
👉 功效:红豆补心,绿豆清热,黑豆补肾,给身体 “调个频”,衔接中伏不费力
💪 初伏坚持下来的你超棒!明天中伏,我们继续加油~
3439
五脏六腑的俞(腧,输)穴(读shu,读yu都行,别着相)
2025-7-28 20:47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络脉的别处:指的是从经脉分出的十五络脉。
五输穴的所留: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所在的地方。
六腑的相合:是指六腑与五脏通过表里关系相互配合(就是六腑与五脏的相合关系)。(肺与大肠相合,大肠是传送的器官,能使糟粕排出。
心与小肠相合,小肠是受纳盛装的器官,能使食物消化。
肝与胆相合,胆是主决断的器官,负责做出决断。
脾与胃相合,胃是容纳五谷的腑。
肾与膀胱相合,膀胱是水液汇聚的器官,能贮存津液。
三焦和肾关系密切,从属于肾。肾往上和肺相连,依靠肺(肺属辛金,肾属癸水,肺能帮着肾生成津液,依据于五行相生里的金生水)来生成肾里的水,所以三焦能同时管着肺和肾。另外,三焦的主要功能是疏通水道,而水道最终要汇入膀胱(膀胱是储水排尿的器官),所以三焦和膀胱也有配合。这样一来,三焦既连着肾、肺,又通着膀胱,就能和肾一起管好身体里水液的生成、运行和排泄。
水性善于潜藏,火性善于排泄,膀胱作为水液汇聚的器官,能贮存津液却不能自行排出,要依靠三焦的经脉与太阳经的正经并行,进入体内联络膀胱,凭借相火的力量排泄,才能使膀胱中的水液冲破约束而排出,所以说三焦是
五输穴的所留: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所在的地方。
六腑的相合:是指六腑与五脏通过表里关系相互配合(就是六腑与五脏的相合关系)。(肺与大肠相合,大肠是传送的器官,能使糟粕排出。
心与小肠相合,小肠是受纳盛装的器官,能使食物消化。
肝与胆相合,胆是主决断的器官,负责做出决断。
脾与胃相合,胃是容纳五谷的腑。
肾与膀胱相合,膀胱是水液汇聚的器官,能贮存津液。
三焦和肾关系密切,从属于肾。肾往上和肺相连,依靠肺(肺属辛金,肾属癸水,肺能帮着肾生成津液,依据于五行相生里的金生水)来生成肾里的水,所以三焦能同时管着肺和肾。另外,三焦的主要功能是疏通水道,而水道最终要汇入膀胱(膀胱是储水排尿的器官),所以三焦和膀胱也有配合。这样一来,三焦既连着肾、肺,又通着膀胱,就能和肾一起管好身体里水液的生成、运行和排泄。
水性善于潜藏,火性善于排泄,膀胱作为水液汇聚的器官,能贮存津液却不能自行排出,要依靠三焦的经脉与太阳经的正经并行,进入体内联络膀胱,凭借相火的力量排泄,才能使膀胱中的水液冲破约束而排出,所以说三焦是
(术)小趣事
2025-7-28 05:29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术为白术和苍术的合称。相传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年轻时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许叔微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滤溏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夏天,他只有右半身出汗。许叔微不明白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遍求名医也总不见效,心中十分苦恼。于是,他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己解救自己。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大枣和生麻油半两调和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而且获得痊愈。
苍术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湿,湿邪属阴之气,得温则化。许叔微辨证准确,选药精当,一味药而收神功。
苍术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湿,湿邪属阴之气,得温则化。许叔微辨证准确,选药精当,一味药而收神功。
夏天来一碗三豆饮,清热不伤正,可解好多小毛病。
2025-7-27 09:09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随着暑夏的深入,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这股暑热之气强势袭来,很容易打破身体本来的能量平衡,带来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困倦乏力等等。
这样的困境,最推荐喝“三豆饮”,材料易得,做法简单。
一人用量举例:黄豆、绿豆、黑豆各取30~50克。
两碗水下锅,全程开盖煮,熬成一碗左右,即可关火饮用。
3418
这股暑热之气强势袭来,很容易打破身体本来的能量平衡,带来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困倦乏力等等。
这样的困境,最推荐喝“三豆饮”,材料易得,做法简单。
一人用量举例:黄豆、绿豆、黑豆各取30~50克。
两碗水下锅,全程开盖煮,熬成一碗左右,即可关火饮用。
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