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

00:00:00

您有一张0.1元限时体验卡,马上领取获得VIP尊享特权。

针灸之针具

2025-8-9 07:28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古人有九针之说,但现在最常用的只有毫针,三棱针(锋针)这两种了。说起针具我们先从源头了解它们的构成和用途,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九针》、《灵枢·官针》等篇均有记述,详细记载了九针分类、名称、形状长度、适用范围等等。《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其中圆针、鍉针用于体表按压;铍针用于切开排脓;其余用于不同部位的针刺或刺血。另外,《内经》中“九针”不仅指具体的九种针具,还被用以泛指针具,或针刺疗法,或针道。如《灵枢·外揣》:“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九针
1、镵针:后人又称箭头针。见《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主要用于浅刺皮肤出血,治疗头身热症等。又《灵枢·官针》:“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近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
2、圆针:后人又称圆头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

祛湿补气汤

2025-8-8 10:15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看看有没有如下症状:
→ 总觉得累、没力气的
→ 喉咙老有痰、咳不干净的
→ 舌苔厚厚的、大便黏马桶的
分享个祛湿补气汤,周末炖一锅,全家都能喝。

食材:
-新鲜排骨、五指毛桃、芡实、茯苓、铁棍山药、莲子、红枣、枸杞

做法:
汤料洗干净泡 15 分钟,猪骨焯水去血沫;
所有材料丢进汤煲,大火烧开转小火炖 1.5 小时,加盐就成!
喝起来带着点椰香(五指毛桃的功劳),不苦不涩。

配方 (2-3人份):
*   新鲜排骨: 350克 (建议焯水去腥去浮沫)
*   五指毛桃: 50克 (清洗干净即可)
*   芡实: 25克
*   茯苓: 25克
*   铁棍山药: 120克 (去皮切段)
*   莲子: 18克 (可提前浸泡半小时)
*   红枣: 5颗 (洗净去核)
*   枸杞: 12克 (最后10分钟下锅)

煲汤方法简要:
1.  **处理排骨:** 排骨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煮沸后撇去浮沫,捞出洗净。
2.  **准备药材:** 五指毛桃、芡实、茯苓、莲子(如提前泡)冲洗干净。
3.  **煲汤:** 将处理好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怎么艾灸

2025-8-7 22:21 来自 万爱小薇 发布@ 书友杂谈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属中医“蛇串疮后遗痛”范畴,多因带状疱疹初期湿热毒邪未尽,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所致。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效,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及患处,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以下从病因病机、艾灸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专业分析:


一、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初期多为湿热火毒蕴结肌肤,经治疗后,热毒渐退,但余邪未尽,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阻,或因年老体弱、正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导致“气滞血瘀”,经络失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疼痛缠绵难愈,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或电击样疼痛,夜间尤甚。


二、艾灸治疗原则
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核心,兼顾“扶正祛邪”,选取局部阿是穴(疼痛部位)与远端辨证选穴相结合,通过艾灸温热刺激,疏通局部经络瘀滞,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三、艾灸方法
(一)主穴
1. 阿是穴(疼痛部位)  
   - 功效:直达病所,疏通局部瘀阻经络,是缓解疼痛的关键穴位。  
   - 操作:以疼痛最明显处为中心,采用回旋灸或雀啄灸,距离皮肤3-5厘米,以局部皮肤温热泛红、患者能耐受为度,避免烫伤。

2.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基孔肯雅

2025-8-7 21:27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南方的朋友们可以试试这个。

金银花、艾叶、紫苏叶、丁香、广藿香、薄荷和陈皮(5~10g均可)做成香囊佩戴。

3538

秋日扫帚茶🍵

2025-8-7 14:36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1 杯 “秋日扫帚茶”,扫浊接秋超顺气~
今日立秋(2025 年 8 月 7 日,农历六月十四),风里刚透秋凉
身体里的 夏湿还在 “捣乱” :舌苔厚腻、肚子发涨、嗓子黏糊糊…
老祖宗早留妙方 —— 荷叶陈皮茶 ,像把 “秋日扫帚”:
✅ 扫夏浊:荷叶性平,给肠道 “洗个澡”,清走夏天攒的湿腻;
✅ 接秋气:陈皮性温,给脾胃 “打底”,不让秋燥伤了阳气;
✅ 不挑体质:一温一平,哪怕虚寒体质也能喝,初秋 “温润养肺” 就靠它~

百症赋

2025-8-7 10:56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百症赋》是针灸学经典文献之一,最初刊刻于《针灸聚英》,为明代高武编著。以押韵歌赋形式系统总结针灸治疗各类病症的取穴原则与实践经验。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囱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颌厌之中,偏头痛止;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
目黄兮阳纲、胆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目觉䀮䀮,急取养老、天柱。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
天府、合谷,鼻中组血宜追。
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颊车、地仓穴,正口喝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
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
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
天鼎、间使,失音嚅嗫而休迟。
太冲泻唇吗以速愈,
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项强

(防葵)小趣事

2025-8-6 18:14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之所以能写出《本草纲目》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一是因为他祖上为医学世家,二是因为他是有心人。

行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所谓“人命关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因此,医者必须谨慎用心,这一点李时珍做到了。有一次,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可病人服后很快就死了。按古籍记载,防葵是良药,不会致命。有心的李时珍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搞混了,狼毒和防葵长相极其相似,然而药性却是截然不同,防葵是良药,而狼毒却是毒药。由此李时珍决定修订药典,以正视听。看来《本草纲目》成书,防葵也功不可没。

明日立秋

2025-8-6 17:32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立秋非入秋,暑湿未退、燥气已生,身体像卡在季节夹缝里进退两难。中医提醒:此时人体阳气逐渐收敛,但毛孔仍处于开放散热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三不”症状——不耐温差(忽冷忽热易感冒)、不能润燥(口干舌燥皮肤痒)、不敢进补(虚不受补反腹胀)。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秋当“凉风至,白露降”,但现代人久坐空调房、嗜冷饮冰食,导致湿气困脾、肺卫不固。如同河道淤积影响水流,体内湿热燥邪淤堵,换季病自然找上门。
晨起用空心掌从膻中穴向丹田轻叩50次,疏通任脉助阳气归元;午间用黄芪5g+麦冬3g煮水代茶,既补气固表又润燥生津;睡前以花椒20粒煮水泡脚,引虚火下行、助深度睡眠。三个时段各用一招,打通气机循环。
饮食需把握“增酸减辛”原则。少碰生姜、辣椒等发散之物,多用乌梅、山楂收敛浮阳。

立秋躲一辰

2025-8-6 10:08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老话 “立秋躲一辰”,躲的正是申时这股 “阳气收敛劲儿” !
为啥偏要躲申时?
立秋后,阳气像归巢的鸟儿,开始从体表往脏腑里收。
申时气血流经 膀胱经 (从头顶到脚尖,掌管全身排水排毒),此时若疯跑、吵架、加班… 就像硬把 “归巢阳气” 往外拽,秋冬容易 没精神、腰腿疼、怕冷 !
🧘 申时 3 件事,把阳气稳稳 “收回家”:
1. 闭户静息,让身体感知 “收敛节奏”
“别往外跑啦!” 拉上窗帘,靠在藤椅上听《流水》古琴曲,哪怕发 10 分钟呆 ——让呼吸慢下来,身体自然跟上 “阳气收敛” 的节奏,比喝十杯参茶还养人~
2. 喝碗 “黑玉饮”,润透膀胱经
客家阿婆传的方子: 黑豆 30g + 核桃 2 颗(敲碎) ,煮 20 分钟。
黑色入肾,膀胱经和肾是 “好兄弟”,这碗暖饮下去,膀胱经里的 湿气、淤堵 都被 “冲” 开,后腰再也不发沉!
3. 按揉膝窝 “排污口”,给膀胱经 “松绑”
膝窝中间的 委中穴 ,是膀胱经的 “排污口”!申时按它最管用:双手握拳,轻轻叩击膝窝 30 下(酸麻感越明显,说明淤堵越重),叩完腰背突然就轻快了 —— 把夏天攒的湿气都敲出去~

明日立秋

2025-8-6 09:33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明天就是立秋啦,立秋后,心烦气燥,老咳嗽的朋友注意了,这些都是心肺燥热的表现哦!
今日给各位介绍一份清肺下火的茶汤
材料:
沙参、百合、白扁豆(各10g)(上述食材简单清洗后再用温水浸泡约10分钟)
生甘草(2g)
制作过程:
先将沙参、百合、白扁豆放进养生壶煮20分钟,再放入甘草再煮10分钟即可

🌟沙参与百合清肺热,白扁豆祛湿,甘草调和,这款茶饮,大人小孩都适合!

长夏养脾

2025-8-5 19:12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脾与长夏相应,要把握长夏养脾的好时机。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长夏时节,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而脾胃为湿土之脏,主运化,同气相求,长夏可多见脾胃疾病,如出现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泄泻等,因此长夏是脾胃保健和养护的重要时期。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的正气是否充足,在小腿上往往有直观反映。脾胃健运,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强劲有力;脾失健运,则肌肉瘦削,甚或痿废。

日常生活中,有些病人小腿变细,有些变粗,有些下肢软弱无力,有些下肢发凉,有些下肢关节僵硬,还有一部分人皮肤灼热,这些现象都可能暗含脾胃不适的健康警示。

1小腿变细,肌肉萎缩
2小腿变粗,肌肉松软
3小腿柔软,酸困无力
4小腿冰凉不适
5小腿僵硬、疼痛

艾灸神阙,丰隆,足三里

3507

3508

3509

(女萎)小趣事

2025-8-5 06:33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古时的女萎,又被称为萎蕤ruí,现在叫作玉竹。

相传,唐代有一个宫女,因不堪忍受皇帝的蹂躏逃出皇宫,躲入深山老林之中。深山之中无食充饥,于是宫女便采玉竹为食,久而久之,身体轻盈如燕,皮肤光洁似玉。后来,宫女与一猎人相遇,结庐深山,生儿育女,到六十岁才与丈夫、子女回到家乡。家乡父老见她依然是当年进宫时的青春容貌,惊叹不已。

玉竹属滋阴养气补血之品,古人称玉竹平补而润,兼有除风热之功,故能驻颜润肤,祛病延年。

行针指要歌

2025-8-4 16:12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或针痨,须向膏育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反胃吐食一般医 ,
针中有妙少人知。

中医十不治,是真的不治吗?欢迎留言讨论

2025-8-4 10:23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中医十不治,具体是指:
1、不信中医者不治。
2、对医者有疑虑者不治。
3、私自多管齐下者不治。
4、懂一点药对处方肆意评论、更改者不治。
5、不按时、按剂量服药者不治。
6、听信他人而质疑处方者不治。
7、不遵医嘱者不治。
8、反复问同一个问题者不治。
9、病急乱投医者不治。
10、杞人忧天、贪生怕死者不治。

五腧穴

2025-8-3 20:39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五腧穴是我们平常针灸常用穴位之一,它只在肘膝以下,远离脏腑和重要部位,相对非常安全的。而且根据经络所在疾病所主和中医的五行生克和中医全息理论等等都能治疗到任何部位。而且因为其安全有效,所以深受大家的喜好。

井荣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腧穴的解释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六)个主要穴位,一般统称为五腧穴。这五个名称是:井、荥、输(原)、经、合。从四肢末端的井穴开始向上排列,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因为它各有属性(木、火、土、金、水)所以又叫五行穴;又因为它发于四肢末端,也称为本输穴(四肢末为本部、头面躯干为标部),这都是根据其特性给予的特别称号。简称为"井

(茺蔚子)小趣事

2025-8-3 18:50 来自 小七 发布@ 书友杂谈

有一种中药叫益母草,种子叫茺蔚子,都是活血祛瘀的良药。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茺蔚的年轻人,他的母亲在生他时得了“月子病”,多年不愈,卧床不起。懂事后的小茺蔚眼看着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于是他外出为母亲问病求药,然而历尽艰辛却未能如愿。一天,他借宿古庙,庙内老僧见他一片孝心,就送他四句诗,让他去找一种草药。诗云:“草茎方方似麻黄,花生节间节生花,三棱黑子叶似艾,能医母疾效可夸。”茺蔚沿着河岸找了起来,终于找到了那种茎呈四方形、节间开满小花,结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实的植物。母亲服用后不久竟痊愈了。

由于这种草是小茺蔚为医治母病而找到的,且又益于妇女,于是人们就把它取名为益母草,它的种子就叫茺蔚子。

上热下寒

2025-8-3 09:34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什么叫上热下寒,就是人体的上部有热下部有寒,上部指心肺胃这一块,下部指脾肝肾这一块。

具体表现为,上半身有:烦躁、失眠、头痛、头晕、牙疼、咳嗽等,下半身有:怕冷、下肢沉重无力甚至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浊等。舌尖红,苔白腻。脉浮细数或沉细弱。

导致上热下寒的主观原因,是患者既喜欢吃辛辣和高能量食品,如辣椒、花椒、麻辣汤、烧烤、油炸、饼干零食等重口味食品;又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如冰棍儿、冷饮、水果、海鲜、啤酒、牛奶等生冷食品。

导致上热下寒的客观原因,是自然界的变化。不过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也是人为造成的。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下资源不断开采使用。比如煤矿、石油、天然气等。运用到地面之上,导致地球温度逐步升高。我们人类生于大自然,自然与大自然运行法则相适应。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相应,心对应太阳,肺对应云,肝对应树木,脾对应土地,而肾则对应地下资源。肾与地下资源主收纳贮藏。而地下资源被严重开采,导致地下能源空缺,所以寒凉了。而又将能源供应到地面之上燃烧,导致地面之上温热,即上热形成。而且热易上炎,寒易下沉。所以形成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这种体质,在古代并不存在。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

五运六气,你的生辰决定了你的体质

2025-8-3 08:03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一个人先天的体质是跟五运六气相关的。五运六气就是你出生的时候,秉受的天地之气!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内经》中说:“人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
人和植物、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出生时受到天气和地气的影响,也造就了先天的体质。中医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是这个意思。
生辰决定体质一个人的健康除了与先天父母遗传和社会环境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自然遗传,自然遗传是由出生时间和地点所决定的。
打个比方就是,你出生时的运气情况已经决定了你的身体情况,也就是你出生时就给你盖了个戳,你就是这个时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由于

2025-8-2 21:28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话不多说,看图说话🗣🗣🗣🗣

3486

3487

3488

中医美容

2025-8-2 15:58 来自 慧敏7671 发布@ 书友杂谈

中医美容:从“内调外养”谈颜面与脏腑的整体观


中医美容并非孤立关注皮肤、毛发等外在形态,而是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颜面、毛发、肌肤的状态,本质是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经络通畅与否的外在体现。故中医美容的核心在于“调内以养外”,通过恢复脏腑平衡、调和气血津液、疏通经络,实现由内而外的自然美。以下从理论基础、常见问题辨证、内调外治方法及日常养护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脏腑、气血、经络与“外在美”的关联


1. 脏腑功能是美容的根本  
中医认为,颜面、毛发、肌肤的荣枯,与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  
-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面部血脉丰富,若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若心气虚、心血瘀阻,面色则苍白或青紫晦暗。  
-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其华在爪:肝调节全身气机,若肝气郁结(如长期焦虑、抑郁),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于面,易生黄褐斑、面色暗沉;肝血充足则爪甲润泽,反之爪甲枯脆。  
- 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唇:脾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若脾虚失运(如饮食不节、思虑过度),

关于我们|手机版|版权申明|日志|打卡|AI提问|海报|小黑屋|红枣书友会 ( 粤ICP备16096997号 )

官网:hz.wzy.com.cn,GMT+8, 2025-8-30 06:55

红枣书友会:一个中医爱好者社群,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中医,我们倡导家庭中医

我们的理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医,都是家人的中医!小病小痛,在家搞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