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中医“呆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老年痴呆,属中医“呆病”“健忘”“文痴”等范畴,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多见于老年人。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不足、肾精亏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气滞等阻滞脑窍。
一、病因病机分析
1.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老年人肾精渐衰,或久病耗伤,致髓海空虚,脑失所养,神机失用,发为呆病。
2. 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心主神明,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若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或久病失养,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脑窍失养,心神失摄,出现健忘、神疲、反应迟钝等症。《景岳全书·杂证谟》云:“健忘由思虑过度者,宜归脾汤;由精血虚耗者,宜人参养营汤。”
3. 痰浊蒙窍,神机被扰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或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浊上蒙脑窍,阻滞气机,脑失清灵,出现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舌苔厚腻等症。《丹溪心法》提出“痰迷心窍”可致癫狂痴呆,强调“治痰为先”。
4. 瘀血阻络,脑窍闭塞
老年人气虚推动无力,或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脑络,脑窍不通,气血运行失常,脑失所养,表现为善忘、言语不利、肢体活动欠灵,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王清任《医林改错》创“通窍活血汤”,直指“瘀血攻心,令人善忘”。
5. 心肝火旺,扰乱神明
- 最近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