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

00:00:00

您有一张0.1元限时体验卡,马上领取获得VIP尊享特权。

明日立秋

2025-08-06 17:32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立秋非入秋,暑湿未退、燥气已生,身体像卡在季节夹缝里进退两难。中医提醒:此时人体阳气逐渐收敛,但毛孔仍处于开放散热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三不”症状——不耐温差(忽冷忽热易感冒)、不能润燥(口干舌燥皮肤痒)、不敢进补(虚不受补反腹胀)。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秋当“凉风至,白露降”,但现代人久坐空调房、嗜冷饮冰食,导致湿气困脾、肺卫不固。如同河道淤积影响水流,体内湿热燥邪淤堵,换季病自然找上门。
晨起用空心掌从膻中穴向丹田轻叩50次,疏通任脉助阳气归元;午间用黄芪5g+麦冬3g煮水代茶,既补气固表又润燥生津;睡前以花椒20粒煮水泡脚,引虚火下行、助深度睡眠。三个时段各用一招,打通气机循环。
饮食需把握“增酸减辛”原则。少碰生姜、辣椒等发散之物,多用乌梅、山楂收敛浮阳。

朱雀汤

2025-07-23 19:31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朱雀汤:新鲜土鸡蛋,用烧开的纯净水冲开,顺时针搅拌,闷一分钟即可。
适合人群:心虚体质,上热下寒体质
饮用时间:晨起7-9点胃经当令时,适合脾胃虚弱者饮用;阴虚失眠者睡前两小时饮用,安神助眠效果更佳。
养生讲究因人而异,这碗汤也能“七十二变”:
1、脾胃虚寒者,可加入红糖与姜片煮水冲蛋;
2、脾胃运化不足者,用山药或白术煎汁冲泡;
3、气血虚弱者,以当归、黄芪煎汤调制;
4、经期女性可用醪糟、黄酒搭配枸杞冲蛋;
5、下焦亏虚者,用盐水冲调引火归元;
6、若需增强润燥通便效果,可滴入几滴香油;
7、针对儿童或口味敏感者,稍温后加蜂蜜,或用米汤冲调,既能提升口感,又能强化滋养功效。

3390

为什么要在三伏天晒背?

2025-07-22 14:28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最近社群里 “三伏天晒背” 讨论火热,满屏的提问与经验分享,让我想起小时候农村老人常念叨 “晒晒背,百病退”。那时不懂其中门道,只当是顺口溜,如今才悟出这朴素话语里藏着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

今天就顺着这个话题,好好跟大家聊一聊,把晒背的门道和注意事项都说清楚。

为什么要在三伏天晒背?日光一寸挪,背脊一寸暖,背部是“诸阳之会”,全身的阳气都在这里汇聚,三伏天阳气最旺,此时晒背,正是用最天然的方式,为身体打开排寒通道。

不过也不能瞎晒,下面这6个问题,是社群里大家问得最多的,也是晒背的关键,搞懂了才能把太阳的能量用对地方。

1、晒背会不会很热?会不会热,其实得亲身体验才懂。这种“热”是温和的暖,像春日暖阳裹着脊背,而非烈日炙烤的灼痛。等汗慢慢出透,体感反而会逐渐清爽,就像老茶客品茶,初时只觉温热入喉,过后却有回甘漫上来,舒服又通透。

2、晒背出汗后喝什么水?要喝温热的水。寒气重的人,喝杯“姜枣茶”,出汗多的人,“酸梅汤”或“生脉饮”更合适,唯独不能碰冷饮,这一点,一定要记牢。

道理很简单。晒背刚把寒湿一点点赶到体外,一杯冰水下去,就像刚扫干净的院子又落了

初伏第一天

2025-07-20 09:13 来自 可以清心也 发布@ 书友杂谈

入伏啦!阳气最盛时,给身体 “加把火”
亲爱的,早安~ 今天正式迈入初伏,一年中阳气最旺的 40 天来啦!
三伏天就像大地的 “桑拿房”,此时艾灸、喝姜茶,
就像给身体的阳气 “添柴”,把寒湿连根拔起~
🌿 今日小行动:
喝杯生姜红枣茶(3 片姜 + 5 颗枣煮 10 分钟)
出门带把遮阳伞,别让空调风直吹后颈~
💬 入伏第一天,你准备怎么养生?将三伏调理记录在打卡上面
一个月后会感谢自己的坚持

情志与病

2025-07-10 12:59 来自 美好生活 发布@ 书友杂谈

中医不会随便找个人结婚,道家更不会。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中医讲情志不畅百病生,道家讲勉强则伤,顺势则安。 爱错人比你吃错药还要难搞,嫁错人只有亏本。你说找个爱我的就行吗? 不是的,当你不爱他的时候,你的心是不通的,气就堵,气堵久了,整个人就变的非常阴沉, 整个人就疲惫不堪,然后情绪起伏还特别大,你会开心吗?不开心,那么对于这样子的婚姻只有消耗,所以,中医的女人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 道家的女人更不会违背天道去将就。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勉强的只有亏损。所以真正的养生,从不将就,你找一个爱的人,喜欢的人,气也顺了,血也活了,人舒展了,所以,宁缺毋滥,从来都不是固执,而是顺其道而行。

3274

关于我们|手机版|版权申明|日志|打卡|AI提问|海报|小黑屋|红枣书友会 ( 粤ICP备16096997号 )

官网:hz.wzy.com.cn,GMT+8, 2025-8-30 06:55

红枣书友会:一个中医爱好者社群,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中医,我们倡导家庭中医

我们的理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医,都是家人的中医!小病小痛,在家搞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