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

00:00:00

您有一张0.1元限时体验卡,马上领取获得VIP尊享特权。

天医治病

2025-08-24 18:13 来自 亮3723 发布@ 书友杂谈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并无“天医治病”这一传统概念。中医治病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正气以驱邪,而非依赖所谓“天医”等超自然力量。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虚邪实”的结果,治疗的根本在于调整阴阳失衡,恢复脏腑功能,使气血调和。例如,外感病多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治疗需根据病邪性质及人体反应,采用解表、清热、散寒等法;内伤病则多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相关,需通过疏肝、健脾、补肾等方式调理脏腑。

若您对中医理论或健康问题感兴趣,建议通过正规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或专业医疗机构、中医师进行学习和咨询,避免被非科学的概念误导。中医治病的精髓在于其严谨的辨证思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始终以客观的人体生理病理为依据,致力于为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注:本内容由人

1970-01-01 08:00 来自 Invalid的网友 发布@

中医美容

2025-08-02 15:58 来自 慧敏7671 发布@ 书友杂谈

中医美容:从“内调外养”谈颜面与脏腑的整体观


中医美容并非孤立关注皮肤、毛发等外在形态,而是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颜面、毛发、肌肤的状态,本质是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经络通畅与否的外在体现。故中医美容的核心在于“调内以养外”,通过恢复脏腑平衡、调和气血津液、疏通经络,实现由内而外的自然美。以下从理论基础、常见问题辨证、内调外治方法及日常养护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脏腑、气血、经络与“外在美”的关联


1. 脏腑功能是美容的根本  
中医认为,颜面、毛发、肌肤的荣枯,与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  
-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面部血脉丰富,若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若心气虚、心血瘀阻,面色则苍白或青紫晦暗。  
-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其华在爪:肝调节全身气机,若肝气郁结(如长期焦虑、抑郁),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于面,易生黄褐斑、面色暗沉;肝血充足则爪甲润泽,反之爪甲枯脆。  
- 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唇:脾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若脾虚失运(如饮食不节、思虑过度),

头晕

2025-07-31 16:43 来自 飞天4413 发布@ 书友杂谈

头晕(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患者自觉头部昏沉、头重如裹、或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中医古籍中多归为“眩晕”范畴(《内经》称“眩冒”“头眩”,《金匮要略》始立“眩悸”专篇)。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需结合病因、兼症、舌脉辨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


一、病因病机:总属“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  
中医认为,头晕的发生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以内伤为多。  

1. 外感致晕:多为“邪扰清窍”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循经上扰头部:  
- 风寒侵袭:寒邪凝滞,阻遏太阳经气,清阳不升,脑窍失温(如外感风寒后头晕,伴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  
- 风湿上蒙:湿邪黏滞,风邪善行数变,风湿相搏,上蒙清窍,清阳不展(如头晕头重如裹,伴肢体困重、胸闷纳呆)。  


2. 内伤致晕:核心为“脏腑失调,脑失所养”  
(1)肝阳上亢:木旺生风,上扰清窍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如长期焦虑、恼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肾阴亏虚(如久病、年老),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升而无制,上扰脑窍,发为头晕(《

1970-01-01 08:00 来自 Invalid的网友 发布@

关于我们|手机版|版权申明|日志|打卡|AI提问|海报|小黑屋|红枣书友会 ( 粤ICP备16096997号 )

官网:hz.wzy.com.cn,GMT+8, 2025-8-30 06:55

红枣书友会:一个中医爱好者社群,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中医,我们倡导家庭中医

我们的理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医,都是家人的中医!小病小痛,在家搞定!

返回顶部